楷
①法式,模范:~模。~范。~則。~式。
②漢字的一種書體:~書。正~。小~。~體。
楷 jiē
<名>落葉喬木,木材可制器具,種子可榨油,樹皮和葉子可制栲膠。亦稱"黃連木"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稱
楷

拼音
kǎi / jiē
部首
木
部外筆畫
9
總筆畫
13
筆順
橫豎撇捺橫折撇折撇豎折橫橫
Unicode
CJK 統一漢字 U+6977
五筆
SXXR
倉頡
DPPA
鄭碼
FRRN
四角
42962
筆順編號
1234153532511
漢字首尾分解
木皆
漢字部件分解
木比白
目錄
1詳細釋義
2字源演變
3古籍解釋
4常用詞組
5漢字演變
6楷書四大家
折疊編輯本段詳細釋義
折疊古漢語含義
楷 kǎi
①<名>法式;典范?!抖Y記·儒行》:"今世行之,后世以為~。"
②<名>楷書,漢字字體。曾鞏《尚書省郎官石記序》:"布此序獨~字,精勁嚴重,出于自然,如動容周旋中禮,非強無者。"
③<名>簡單外形制品的工具,與?;蚍杜浜鲜褂?,楷決定了制品的表面質量,范決定了外形尺寸和形狀。
楷 jiē
①<名>楷樹,也叫黃連木。段成式《酉陽雜俎續集》:"蜀中有木類柞……蜀人呼為~木。"
②<形>剛直。劉劭《人物志·體別》:"強~堅勁,用在楨干,失在專固。"
折疊音韻參考
【 廣 韻 】:古諧切,上平14皆,jiē,蟹開二平皆見
【平水韻 】:上平九佳·上聲九蟹
【 國 語】:kǎi,jiē
【粵 語 】:gaai1kaai2
【 閩南語 】:khai2
折疊編輯本段字源演變
形聲字。從木,皆聲。"皆"字甲骨文作(《甲文編》50頁),秦故道殘詔版作(《金文續編》79頁),西周金文"楷"字所從、即此種寫法之省。楚帛書"皆"字作(《楚系簡帛》291頁),上從"虍"從二"人",是的訛省(省去一"虍",又訛""為"人")。這種訛省之體再省去"虍"頭,就成為先秦古文字中習見的""字(從二"人"從"曰")。秦文字作、(《金文續編》79頁),變二"人"為"比"?!墩f文》小篆作,又變"曰"為"白",為后世楷書所沿用(參見《說文·白部》"皆"字)。"楷",本義是樹木名,音jiē,即黃連木?!墩f文》:"楷,木也。" 《廣韻·皆韻》:"楷,《說文》云:'木名。' …… 《廣志》云:'孔子冢上特多楷樹。'"相傳楷樹枝干疏而不屈,因用以形容剛直。三國魏劉邵《人物志·體別》:"強楷堅勁,用在楨干,失在專固。"又引申為法式、典范,音kǎi?!稄V雅·釋詁一》:"楷,法也。"又《釋詁四》:"楷,式也。" 《禮記·儒行》:"今世行之,后世以為楷。"陸德明釋文:"楷,苦駭反,法式也。"
折疊編輯本段古籍解釋
折疊康熙字典
〔古文〕?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$苦駭切,音鍇?!墩f文》木也,孔子冢蓋樹之者?!痘茨献?middot;草木訓》楷木生孔子冢上,其干枝疎而不屈,以質得其直也。
又《廣韻》模也,式也,法也?!抖Y·儒行》今世行之,后世以為楷?!逗鬂h·李膺傳》天下??钤Y。
又強楷?!度宋镏尽肪嘉窅?,善在恭謹,失在多疑。強楷堅勁,用在楨干,失在專固。
又楷書?!稌x書·衛恒傳》上谷王次仲,始作楷法?!堵肥贰方袢丝瑫?,亦有數體,有古字楷書,有今字楷書。
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$居諧切,音皆。義同。
又葉遣禮切,音起?!逗鬂h·史岑·出師頌》允文允武,明詩說禮。憲章百揆,為世作楷。
折疊說文解字
【卷六】【木部】楷
木也??鬃于Iw樹之者。從木皆聲??囫斍小甲ⅰ?,古文。
折疊說文解字注
楷木也??鬃于H憳渲??;视[云。冢塋中樹以百數。皆異種。傳言弟子各持其方樹來種之。按楷亦方樹之一也。儒行曰。今世行之。后世以為楷???,法式也??曰?。我稽古,而后世又於此焉稽也。從木。皆聲??囫斍?。十五部。以下言木名。故先之以孔冢所樹。
折疊編輯本段常用詞組
楷模 kǎi mó[model;exemple;pattern] 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;榜樣、模范。故北中郎將盧植,名著海內,學為儒宗,士之楷模,國之楨干。--《后漢書.盧植傳》
楷書 kǎi shū[regular script] 漢字字體的一種,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,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
折疊編輯本段漢字演變
篆文- 金文- 甲骨文
折疊編輯本段字源演變
金文大篆(西周先秦)→小篆(秦西漢)→隸書(東漢)→章草(東漢西晉)→行書(東漢東晉)→狂草(唐)→楷書(唐)→宋體(宋)
折疊編輯本段楷書四大家
楷書四大家,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。也稱四大楷書,楷書四體,他們是:唐初歐陽詢、盛唐顏真卿、唐朝柳公權、元朝趙孟頫。
折疊歐陽詢
歐陽詢(557一641年),字信本,潭州臨湘(今湖南長沙)人。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,筆力險峻,結構獨異,后人稱為"歐體"。
唐朝歐陽詢:其楷書法度嚴謹,筆力險峻,世稱"唐人楷書第一",代表作《九成宮醴泉銘》。
折疊顏真卿
顏真卿,(709--785),字清臣,京兆萬年人,祖籍唐瑯琊臨沂(今山東臨沂)。在書法史上,他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,影響最大的書法家。其書初學"草圣"張旭,初唐四家,后廣收博取,一變古法,反初唐書風,行以篆籀之筆,化瘦硬為豐腴雄渾,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,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,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繁盛的風度,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,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。
唐朝顏真卿(顏體) :其楷書端莊雄偉,氣勢開張,世稱"顏體",代表作《顏勤禮碑》、《顏氏家廟碑》《多寶塔碑》《祭侄文稿》。
折疊柳公權
柳公權(778年-865年),字誠懸,唐朝京兆華原人,官至太子太師,世稱「柳少師」。后世以「顏筋柳骨」并稱他們,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。他的書法結體遒勁,而且字字嚴謹,一絲不茍。在字的特色上,以瘦勁著稱,所寫楷書,體勢勁媚,骨力道健,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。
唐朝柳公權(柳體) :其楷書清健遒勁,結體嚴謹,筆法精妙,筆力挺拔,世稱"柳體",代表作《玄秘塔碑》和《神策軍碑》。
折疊趙孟頫
趙孟頫,(1254-1322)字子昂,號松雪,松雪道人,湖州(今浙江吳興)人。他善篆、隸、真、行、草書,尤以楷、行書著稱于世,《元史》本傳講,"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,遂以書名天下"。元鮮于樞《困學齋集》稱:"子昂篆,隸、真、行、顛草為當代第一,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。"其書風遒媚、秀逸,結體嚴整、筆法圓熟、世稱"趙體"。
元朝趙孟頫:其楷書圓潤清秀,端正嚴謹,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,世稱"趙體",代表作《玄妙觀重修三門記》。